沿街叫卖到年入20亿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在很多中国人眼中,调味品的代名词就是王守义十三香。
王守义十三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9年,当时,居住在河南开封的回人王守义迫于生计,根据祖传秘方,研制出十三香调味品,沿街叫卖。
王守义
当时那个年代,没有高铁,普通人更坐不起飞机,王守义卖十三香靠的是一双脚,南至驻马店,北到石家庄,就这样一步步用双脚丈量完苍凉的中原大地。
王守义卖十三香时承诺,买了他的十三香,如果不满意,只要拿着盖有十三香印章的袋子回来,可以无条件退货,十三香的品质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逢年过节时,市场上的摊贩都不开张,只有王守义还是一年365天风里来雨里去,一天不落地准时出现,十三香的信誉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经过多年的口口相传,买十三香的人越来越多,十三香的名头也越来越响,最后不得不添置人手和设备。
眼看着生意有些起色,接下来,却是可怕的十年劫难,十三香的生产被迫中断。
1984年,随子女到驻马店安享晚年的王守义在儿子王银良的游说下决定重操旧业,他们以100块作为本钱,成立了十三香调味品厂。
王宝义十三香重新推出后,受到市场热捧,十三香调味品厂也从当初的一家手工小作坊发展成初具规模的工厂。
1998年,十三香集团公司成立,注册资金8000万元,当年的销售额为4亿多元。
1999年,王守义十三香集团申请注册了“十三香”商标。此后,畅销于中原的“十三香”开始火遍全国。
2003年,十三香的销售额突破5亿元,同年,创始人王守义离开了人世。
庆幸的是,王守义去世后,老人一生坚持的事业不仅没有中断,反而越来越大。
2015年,王守义十三香的销售额为16亿元,上缴税收2.6亿元。
从成立起,王守义十三香的年售额增长率都保持在10%以上,利润更是达到20%以上。
这种爆发式的增长是怎么做到的?
“十三香”为什么这么香?
其实,王守义十三香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商业模式,也没有天花乱坠式的资本故事,它的成功,说到底还是王守义坚持了一个匠人的本分。
其一,当你32年坚持做一件事时,你也有可能成功。
王守义做十三香时,只专注产品本身,怎样改进口味,推出不同的产品。而且和老干妈一样,一生坚持不外借一分钱,完全是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从而做到对产品的绝对控制。
其二,薄利多销,一包8分钱的十三香也可以做到年利润3亿多。
2015年左右,一盒40克的“十三香”利润仅有8分钱,但是因为销量太大,千家万户都要用到十三香,一年的利润居然达到3亿多。
其三,十三香开辟出了一个新的领域,建立了强大的护城河。
其中关键的一步,是注册了“十三香”和“王守义十三香”商标后,将王守义十三香和市场上形形色色的 “五香粉”等产品区分出来,形成强大的品牌护城河。
其四,酒香也怕巷子深,越老的品牌越要懂得营销自己。
除了在央视频道打广告外,王守义十三香还经常为一些美食节目代言,这也让十三香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所以,一个公司的经营,其实根本就没有那么多诀窍,把产品做好了,再花时间用心去打磨,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如何走出家族企业困局
作为一个从沿街叫买发展起来的家族企业,王守义十三香也正在经历着家族企业的转型。
客观而言,因为创始人通常作为企业的主心骨,家族企业在决断力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同样因为创始人视野或知识层次上的差别,家族企业的发展通常要经历一段痛苦的转型。
到了王银良领导十三香的时期,他不得不进行了多次调整。
比如说,一方面,让妻子与弟妹退出公司管理层,另一方面,聘请职业经理人王健担任公司总经理,重新打造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王健上任后,引进先进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让十三香迅速扩大了市场占有率。
而在王氏第三代进入集团后,公司在管理上也是煞费苦心:让孙子王太白与其堂姐、堂弟、妹夫等4人分管采购、生产、销售、账务等重要部门,加以着重培养。
但是,“继承者们”已有些人心思动了。
比如说,第三代接班人之一的王太白有留学的经历,虽然他是王守义十三香的董事,但此前已经自己单独创业。
所以,王守义十三香的航向该去向何方,只能交给历史去见证。
互联网时代的王守义十三香
其实,现在的王守义十三香已不是单一的调味品企业,而是将业务扩展至彩印、包装材料行业的综合性企业。
在此之前,王守义十三香还于2009年进军过餐饮业,计划在全国开500家豆捞店,以实现餐饮和调味品的双促进,但是新开的豆捞店却少人无津,最后只能黯然关店。
此后,多元化发展一直成为王守义十三香的“禁区”。
但是,互联网时代,你不改变自己,就会被别人改变,即使像王守义十三香这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企业,也必须升级转型。
近年来,王守义十三香适应市场的需要,开发出了多种规格、多种口味的产品,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如今在京东上,王守义十三香的品种琳琅满目,总共有100多种,多得把我们所熟知的香辛料都差点给淹没了。
不管怎么样,王守义创造了一段传奇,希望这段传奇还能继续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