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浮沉多变幻,风急浪高常有之,经济危机接踵伴,临危嗟叹寻常见。然独爱危机、处变不惊,驭危机如乘烈马而决胜千里者,却属少见。今有幸,结识其一,乃出身闽南晋江,而今于香港主板上市的民营企业--蜡笔小新休闲食品集团。
说来有趣,郑育双不知不觉将一则蜡笔小新的成长故事,讲成了一部记录改革开放细节的历史片--那些关于制度的、市场的、产品的、品牌的每一次环境骤变,都真切地推动着蜡笔小新的转型,并最终勾勒出企业现在的模样。
我们从危机里启程
蜡笔小新的故事要从郑氏兄弟的父辈说起。上世纪80 年代初,郑育双的父亲离开部队,回到了位于福建省泉州一带的晋江。老郑回乡的时候,正好赶上改革开放刚起步,转业担任村支书的他,张罗起了一家村办集体企业,生意很简单,就是制作鱼皮花生,技术靠从省里大型食品厂回来的老乡亲手传授,一下子吸引了村子里年富力强的人们。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下了海。眼看村办企业经营得愈发红火,老郑主动退了下来。直到1985 年,村子里的亲戚、邻居一个劲儿地鼓动他再办一家企业时,老郑才重新出山。谁料想,这一次大伙儿竟群策群力地捣鼓出了一家民间集资入股的企业--每股500 元、一共30 股的新时代民营企业诞生了,而这家企业正是蜡笔小新的前身。生意很快上了正轨,一块儿入股的村民们的荷包渐渐鼓了起来,老郑带着大儿子郑育龙四处谈买卖。无奈天不遂人愿,三四年的光景后,市场环境开始恶化,企业利润每况愈下,老郑再交不出丰厚的分红时,老股东们坐不住了.大家一个个地提出退股,父亲最后孤注一掷,决定干脆私有化,前前后后花了20 万元,把企业整个盘了过来。郑育双回忆。经此一役,在商海里摸爬滚打了十年的老郑,又一次退伍了,他倾尽所有盘下了这家企业后,便把买卖完完全全地交给了两个儿子。上世纪80 年代末,在经营环境最困难的时候,郑育双下海了。那时的他还是个高中才毕业的毛头小伙儿,年轻气盛的郑氏兄弟开始在晋江这座小城,一穷二白地并肩创业。家族企业起步的时候,父亲的影响无处不在,而他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信誉!在之前的十年里,父亲攒下的郑家做买卖的诚信口碑,帮着我们兄弟一起打江山.郑育双说。
第一个吃螃蟹,没那么难
对于郑氏兄弟来说,接下来等待他们的,是一路狂奔、马不停蹄地创新十年。全面接手生意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企业的主营产品转移到技术含量更高的罐头上。好景又不长,顺顺利利地经营了三四年,第二轮危机接踵而至。计划经济时代,国营、集体性质的食品企业特别多,由于信誉良好,上下买家赊欠款项很常见,也不存在什么风险,但这种局面到了1992 年、1993 年就变化了。食品行业里民企、个体户越来越多,竞争愈发激烈,赊欠款项导致三角债问题也十分严重,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我们必须做大做强才能提高话语权。近水楼台。1994 年,郑氏兄弟将目光对准了海峡对岸的台湾,他们不再只是听听台湾岛的流行音乐,而开始挖掘那里潜在的商机。罐头之外,我们开始来料加工做饮料。从台湾进口果汁、果酱,然后加工成芒果汁、水蜜桃汁等等,我们可以说是国内第一批起步做果汁饮料的企业。然而,这些努力都还不够。1995 年左右,晋江政府大力宣传品牌立市,郑氏兄弟逐渐意识到,单纯依靠产品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只有依靠品牌的力量,才能长久地站稳脚跟。我们必须转型,我们也敢于尝新.郑育双告诉记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们认准了休闲食品市场的发展前景,决定走贴牌的道路--用别人的技术,用自己的品牌。1997 年,他们从台湾引进了果冻的制作技艺,并正式贴上了蜡笔小新的标签,而这个被冠以蜡笔小新品牌的首个产品,也成了日后十几年公司打江山的拳头产品。品牌和产品定位确认后,接下来就是渠道扩张的问题了。1998 年,郑氏兄弟在市场营销上动了番新脑筋--我们做了泉州地区第一家请明星代言的企业,没想到效果会那么好。蜡笔小新签约的第一个代言人是参演《少林小子新乌龙院》的台湾童星郝劭文。同年,郑氏兄弟还斥巨资在央视投放了电视广告,这对于当时的民营企业来说,显得相当高调.在请代言这条路上,我们差不多走了十五年,目前蜡笔小新最新签约的代言艺人,是主演了今年暑期热门电影《小时代》的杨幂。从最初的郝劭文到现在的杨幂,我们差不多见证了中国娱乐市场的发展。郑育双笑谈。值得一提的是,1997 年到1998 年,确实是蜡笔小新发展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不仅仅因为在品牌和营销上做出了巨大突破,同时期,蜡笔小新还取得了ISO9000 认证,并成为泉州地区第三家取得该质量认证的企业。无论走得多远,郑氏兄弟始终记得父亲对于企业信誉、产品质量的叮咛。
金融危机,才是天赐良机
三十而立的郑育双,到此刻称得上年轻有为的企业家了。那时他或许还没有意识到,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向他挥手--因为不甘现状的蜡笔小新,决定要撬动资本的杠杆了。一个不得不说的背景是,境内直到2004 年才建立起适合中等规模民营企业上市的中小企业板,在此之前,A 股基本是航母级企业的资本天下。而决定借助股权融资的力量,重新将蜡笔小新由一家私人企业变身为公众企业之时,郑氏兄弟瞄准了境外。几经筹备,2005 年,蜡笔小新在新加坡交易所成功上市。插上资本的翅膀后,他们将事业扩张的第一站选在了天津。上市次年,蜡笔小新(天津)宣告成立,注册资本2 亿元。郑育双饶有兴致地讲起牵手天津的这段往事。那趟行程,原本计划去沈阳的一Business opportunity 27处开发区选址,途经天津的时候,我们顺道和一家企业谈合作,无意间聊起了扩张的意图,没想到这位天津朋友非常热情,直接帮我们介绍了西青的一处厂房,而且条件非常合适。于是,2004 年我们干脆在天津落了脚,上市后着手在这里买地扎根,最终选中了武清,买下了230 多亩地,作为华北地区的生产基地。天津人的古道热肠至今都让郑育双津津乐道。值得一提的是,蜡笔小新扎根天津,恰逢国家将滨海新区作为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家晋江民企将天津视作第二故乡的日子里,天津经济增长实际上也全面提速……借资本之力,实业发展顺风顺水的同时,蜡笔小新在新加坡交易所并没有扬帆万里,反而是处处碰壁,甚至可以说,新加坡上市后,郑氏家族真正迎来了自父辈创业以来的第三轮危机。也就在这一时期,大哥郑育龙结识了聂星,当时的聂星还没有筹办天津鑫隆股权投资基金,但丰富的上市经验足以令其称得上浸淫资本市场多年的高级军师.聂星给了郑家兄弟一个大胆的提议--通过退市再次私有化!据聂星回忆,其实当时蜡笔小新已蒙生退市之意,他只不过是将徘徊在企业家心中许久的话干干脆脆地说了出去,并给出了一套退市的具体方案。按照当时公司的股东结构,由于家族成员控制着绝大部分股权,蜡笔小新只需从二级市场和重要股东手中再回收大约20% 的股权,使家族控股比例达到90% 时,便可直接提出要约收购,开启退市进程。接到任务清单后,大哥郑育龙披挂上阵,抓紧和机构股东约谈回购价格。可惜,一家通过配股而获得大量筹码的美国投资基金成了这场退市之战的拦路虎。郑育龙这趟美国之行,最终还是败兴而归。坐上回程的跨洋航班时,郑育龙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正离开的那片土地,即将发生一场重大的次贷危机,而且会升级成为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包括新加坡在内的所有东南亚市场都在劫难逃……到那时,机构投资者落荒而逃的狼狈样子,会令他们完全掌握谈判的主导权。回国后,蜡笔小新伺机而动,在二级市场里持续吸筹。直到2007 年10 月,金融海啸迫使全球资金不由分辨地从风险资产上快速抽离,股票筹码一时成了烫手的山芋,蜡笔小新的股价被打压到只剩7 分钱时,郑育龙又买了一张飞往美国的机票。赴美谈判的最终结果是--蜡笔小新没能以六毛八的首轮谈判价回收股权,也没能以三毛八的配售成本价回收,而是以远远低于它们的七分五的价格成功回收。最终,蜡笔小新在2009 年完成新加坡交易所退市。大危机里才有大机遇。蓦然回首,郑育双不无感慨地说。
联交所,我们终于见面了
早在计划退市之初,聂星便为郑氏兄弟指明了资本布局的第二步棋--转赴香港,在联交所重新上市。事实证明,他们做到了。香港上市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这里是国际资本云集的重要市场,交投非常活跃,而且对内地品牌的认知度也高,语言交流畅达,同行业的上市公司都可以达到20 多倍的市盈率,远远高于新加坡。和资本市场打了十年交道的郑育双,如数家珍地说着。退市一年后,蜡笔小新再战香港。主营业务上的稳健表现,让他们顺利跨过了联交所的上市门槛,当时蜡笔小新在内地果冻市场的占有率达到10.3%,稳居行业第二位。2011年12 月,蜡笔小新在香港主板正式挂牌,新发行的2.82 亿股大约为公司募集到接近7.5亿港元资金。值得一提的是,重新上市时,蜡笔小新不仅打开了股权融资的新局面,而且趁此机会吸引到了一批重量级战略投资者,其中包括中粮集团。与中粮合作,对企业的实质帮助非常大,中粮在经营管理、食品安全控制甚至市场渠道上优势明显,我们相当于搭上了行业巨人的顺风车。财务数据显示,联交所上市以来,蜡笔小新业绩持续增长,2013 年上半年净利润在去年同期1.61亿元基础上,又提高了16.15%,达到1.87 亿元。回望来路,从一家上世纪80 年代初的村办企业,到如今的联交所上市公司,20 多年的商海砥砺,蜡笔小新从未放慢创新的脚步。似乎每一次时代车轮的转向,最终都成为他们绝处逢生的契机。郑育双坦率地告诉记者,无论如何,蜡笔小新逃不掉家族企业的基因,他自己就是从父辈手中接过的管理权,他们这一辈也还要把企业更好地传给下一代,把蜡笔小新建设成一个经得起时代敲打的百年品牌。下一个十年里,郑氏兄弟们还会给蜡笔小新提出怎样高难度的课题呢?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