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三鹿质量命门 机遇面前稳中求胜
2007年4月,以总经理之职接手三元集团董事长之位时,张福平没有想到,前任包宗业饱受业界批判的“重奶源、抓质量、轻营销”的做法,导致三元在蒙牛、伊利等攻势凌厉的同行冲击下市场份额、品牌地位急剧下滑的两年后,突然成了三元最大的财富。当然,张福平没有停步,更没有浪费这些财富,而是迅速推进,一鼓作气收购了大自己数倍的三鹿,又在举国专家和业内“蛇吞象该如何消化”的质疑声中,定下了走向全国的布局以及三年后销售额突破六十亿的目标。
从商论见
三元不见得要做最大的,但是要做最好的,我要做的话也是要在我可控的范围之内做,整个产业链都要我能控制得住才行。
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我不想一味模仿,我觉得我们的优势在产业链完整,包括饲料加工、物流配送,可以保证我们的质量。
三元食品上市之后有一段时间,效益不好,高层、职工的待遇也不行,人才流失了一些,但是没办法,当时我定的目标是,先扭亏了再来谈加薪的事情,结果很多人还是咬牙留了下来,到去年底很多企业裁员降薪,我们这边则扩员、涨工资。
对于三元来说,合资要门当户对,要控股,要保留品牌。
引入投资者的谈判,还是靠实力说话,所以就算是想引进战略投资者,也一定要发展自己,做大自己,增加谈判的底气。
作为企业来说,要牢牢地记住诚信和质量,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什么样的诱惑下都不能改变,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
“蛇吞象”
不是问题
“我们是用整个三元集团去收购三鹿,所以有信心把事情做好。”
三元收购三鹿,最让人担忧的地方不外乎是“蛇吞象”的问题,由于三元一直是个区域性品牌的管理方式,能否很好地整合三鹿全国性的资产和销售,将决定这次收购乃至整个三元的前途。
“‘蛇吞象’这个说法,我也听到了很多,也想了很多,我觉得不存在问题。”张福平表示,对于“蛇吞象”的说法,他并不是很认可。
“三鹿的资产没有原来说的那么大。”张福平透露,进驻三鹿之后,他们对三鹿进行了重新核算,实际结果是41亿,“过百亿的说法,存在一定的夸张,而且存在很多资产重复计算的问题。”
张福平强调,虽然三元食品的销售额一直徘徊在10个亿左右,即使三鹿只有41亿也是大过三元食品很多,从这个角度讲确实是“蛇吞象”,但是不能这么简单来看,“因为三元食品背后是三元集团,我们有完整的产业链,从饲料、奶牛养殖到物流等等,都是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
“我们是用整个三元集团去收购三鹿,所以有信心把这个做好。”张福平说话语速缓慢、字斟句酌,很少有惊人之语,不过在谈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时,却总是信心十足,平稳而有力。
三鹿的命门
质量控制
“三鹿的问题出在质量控制上,而这个正好是三元的强项。”
实际上,在全国奶业市场面临重建的背景下,张福平的信心显然不只源自“三元集团深厚根基可以分担风险”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来自于他对三元与三鹿之间差异化的研究,“两者正好存在天然的互补关系。”
“三鹿前些年搞了个改革,实行销售事业部制,成立了液态奶事业部、婴幼儿奶粉事业部等部门分开营销的管理体制,这当然大大地推进了整个的销售和市场扩张,但是在质量控制上就显得不足了。”张福平表示。
“三鹿的问题出在质量控制上,而这个正好是三元的强项。”张福平介绍,三元进驻三鹿之后,总结到的一个教训就是三鹿没有专人去控制质量,最终出现了不可控的问题,“我们将有一个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或者质量中心进行管理。”
三元的质量控制一直是其引以为傲的焦点,尤其是在去年年底“奶粉事件”中的突出表现,张福平颇为得意,“应该说,我们也是经过重重考验值得信赖的。”
得益于前任董事长包宗业打下的基础,三元拥有从饲料生产、奶牛饲养、物流配送等整套完整的产业链,三元的奶源80%来自三元的自建奶源基地,能从各个环节避免质量问题。
不过正是在这些环节的投入,导致三元在市场扩张上并不如意,尤其是2002年、2003年开始,甚至是在北京市场这个大本营,其占有率也曾一路下滑至40%。
狠抓质量
宁可发展慢一点
“不能为了效益、为了追求市场,就不顾质量,盲目追求高速度。”
张福平把那段困难的日子分为两个阶段,2002年、2003年开始一路下滑,2004年、2005年、2006年的奋力追赶。
“那时候广告也减少、市场策划营销也减少,市场营销、策划等相对来说传统保守。”张福平表示,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借鉴其他企业迅速崛起的经验当然是有效的,尤其是在扩大市场上,意义很大,但是他们还是抵制住了这种诱惑。
“如果我不做养殖之类的,专门做市场营销,肯定也能做起来,但是我们坚信必须这么做,因为我也感觉到,当时那种情况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是因为行业监管不到位。”说起这个时,张福平语气坚决,显见对于当初的判断,仍保有十二分的信心,“我们不想一味地模仿,而是要做差异化,所以经过分析,我觉得我们的优势是在产业链完整上,包括饲料加工、物流配送,可以完全保证我们的质量。”
最终,三元也没有跟进其他企业的快速扩张战略。“不能为了效益、为了追求市场,就不顾质量,盲目追求高速度,我们宁可企业发展慢一点,也不能在质量上放松监控。”
“忍辱负重”
坚持就是胜利
“托福于三元近年来市场份额连续下降,没有向全国伸展。”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三元的今天完全是阴差阳错造成的,“托福于三元近年来市场份额连续下降,没有向全国伸展,只是困守皇城一隅,幸运地造成其对奶源的管控力远超三鹿、蒙牛、伊利等巨头,风险系数大为降低。”
对此,张福平并不同意,“一个企业发展太快了并不好,管理、人才跟不上等等因素作用下,凡是太快的肯定出问题,所以要稳健型发展才行。”
在张福平看来,蒙牛等企业的快速扩张,并挤占了三元的市场,他们并非没有在意,“这主要跟品牌战略有关,那时候全国就三大家,后来三元发展慢了点,市场有些下滑。”
“三元过去有过教训,刚刚上市的时候也是想快速发展,在全国各地收购了一些企业,但是后来发现管理等方面都不行,导致了一些问题。”正因为如此,包宗业以及整个三元管理层才把主要精力放在奶源等环节建设上。
“牛奶产量、质量等方面要求很高,也创造了很大优势,尤其是在保证奶源的优质,标准很高。当时三元第一个提出‘无抗’,含抗生素、农药残留的一律不加工等做法,行业很不屑,但是我们还是坚持下来了。”
“所以我们也是忍辱负重吧,这次事件也证明我们的方式还是对的。”今天看来,张福平坚持这一做法是完全正确的,也是三元经受住考验、品牌影响力迅速提升的关键。
晨报记者 周治宏
目标:三年实现两大跨越
北京晨报:三元集团与外来合作的公司很多,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张福平:我们的合资企业数量是北京市最多的,国外有品牌有实力的最多,先后与世界上十多个著名的大公司进行合资合作,总金额达10.3亿美元,建成了41个有品牌优势的企业,如麦当劳快餐、荷美尔肉制品、丘比沙拉酱系列、星巴克咖啡、八喜冰激凌、安德鲁水果制品、太阳葡萄酒等。行业也非常广泛,连高尔夫球场都有。
北京晨报:这些投资收益如何呢?
张福平:这种合作投入大周期长,不过经过前几年的培育期,合资项目开始逐步取得投资回报了,比如目前在北京、广东与麦当劳合作的共有280多家店,去年分红5千多万,前年是3300万,麦当劳的效益比较好,回报率很高。
北京晨报:三元引进投资的标准是什么?
张福平:我们的底线是中方控股,保留三元的品牌。另外就是倾向于同业的战略投资者,而不是财务投资者。我们希望通过与同业的战略投资者合作,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我们不只是希望对方带来资金,因为三元不缺资金。
北京晨报:今后引入合作者时有什么规划?
张福平:目前我们就感觉到要门当户对,不能老是小规模的,要能给我们带来管理、品牌上的提升。比如跟麦当劳的合作,我们种土豆,做奶昔,整个产业链就扩大了,管理水平也提高了。
北京晨报:也就是说对于合资企业的要求更高了?
张福平:可以这么说。比如跟麦当劳合资以后,当时要派高层去合资企业工作,这些人素质要高、还要懂外语,所以我们就直接从大专院校招聘了一批高端人才,后来与卡夫的合作也是如此,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提升。
北京晨报:这对三元的要求也更高了吧?
张福平:确实如此,引入投资者的谈判,还是靠实力说话,所以就算是想引进战略投资者,也一定要发展自己,做大自己,增加谈判的底气。比如麦当劳是世界五百强企业,谈判就很苛刻,跟很多国内企业集团都谈过,最后比较来比较去还是选择了我们,因为我们的优势更多一些,对企业领导人的观念、资源和发展都有认可。
北京晨报:这次奶粉事件对三元的品牌价值提升很大,对于未来三元品牌发展如何规划的?
张福平:一个品牌的塑造得到大家的认可,需要很多条件,比如文化,三元下面有很多国外知名品牌,虽然合资的,但是真正属于三元的品牌不是很多,我们会进行一些清理。总的来看,三元品牌的影响力还是在上升,特别是三元收购了三鹿之后,发展的步伐加快了。
北京晨报:您在三元从总经理做到董事长,角色、职责变化大吗?
张福平:总经理更多的是执行层,是落实很多企业的具体工作,董事长要考虑企业整体,相当于班长。
原来我当总经理的时候还是任命制,从我当董事长之后,董事长由上级任命,同时也是党委书记,但是国资委拿我们做试点,所以总经理、副总经理由竞聘产生,任期三年,要制定目标和任务,所以我这个董事长要对企业的发展战略、人员建设负责。
另外,还要拿出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外面,总经理管内部事务多一些。当了董事长之后,我就发现要从这些具体事务脱身,要从战略角度做好规划。
北京晨报:未来三元集团的目标?
张福平:目标的话,未来要建成一个多元化产业集团,实现两大跨越,即由区域性的集团走向全国,由单一性的国企走向体制的多元化。具体的就是三年左右实现吧,不过这是一月份开“党代会”定下的目标,现在收购了三鹿,所以步伐应该更快一些,走向全国的三元、世界的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