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隆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年轻的时候是当兵的,风雨30年,他带领内陆小城肉联厂打进世界500强企业,成为食品行业的泰斗级人物,被誉为中国肉类工业的教父。
他的名字也许你觉得陌生,但他的产品你肯定吃过,那就是闻名世界的“双汇火腿肠”。
万隆作为双汇集团的大佬,给人的感觉头发稀少,现如今他已70有余,他是一个倔强的人,与体制博弈,与资本过招,与行业陋习较量,甚至不服老的他与岁月还要赛跑。
所幸,他总是最后的赢家。
在2016年的时候《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万洲国际以营业额超212亿美元的高收入荣登500强榜单排名459。
说起万洲国际,大多数中国人并没有什么了解,但是提起双汇,大家才恍然大悟。
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世界500强企业双汇集团的掌门人,食品行业的泰斗级任务——万隆。
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
一、战火纷飞他年少从军
万隆1940年4月出生于河南漯河,当时是战争年代,人们普遍家庭条件不好。父亲给他取名万隆,寓意兴旺发达。在那个时代,万隆的出生并没有给全家带来多少改观,雪上加霜的是在万隆2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
少年时的万隆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经常吃野菜。5岁就帮妈妈捡废品,糊火柴盒。小时候,万隆最大的奢望便是能吃上一顿饱饭。1960年9月的时候,有人来村里征兵,万隆没有丝毫的犹豫便报了名。
万隆当的是铁道兵,担负着铁路、桥梁、建筑等保障任务。6年来,万隆钻山洞、打隧道,工作没有丝毫懈怠。1966年的时候,社会再起动荡,当时年仅28岁的万隆不愿趟那浑水,于是放弃当兵选择专业。
什么都没有的他去了没有几个年轻人愿意去的漯河肉联厂。那个时候厂子已经成立10年做多了,虽然成立时间长久,但一直是没有盈利的,工资很多时候是靠着银行贷款才能发下来。
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983年11月中央宣布价格改革,物价上涨,猪肉一斤涨了5毛。老厂长觉得机会来了,准备储蓄1500斤的猪肉,等到过年的时候再卖,想着卖个好价钱,给大家伙发工资,过个好年。
但是万隆不那么想,他觉得我们想到存货别人同样也会想到存货,如果大家都等着春节卖个好价钱,那么货多了春节后猪肉价格将会大跌。但是他当时只是厂子里的一个小职员,没有会在乎他的想法,更不会有人听,于是他直接冲进厂长的办公室去说明自己的想法。
幸好厂长也是一个开明讲道理的人,立马将猪肉抛售,结果4天就赚了50万。要知道,那年春节,市场上的猪肉集中抛售,半个月价格就跌了20%。
冒险突围,适时开辟新市场。
从那以后万隆就开始步步高升,1985年春天,老厂长退休,万隆顺理成章成了厂长。
三、铁腕政策,重组工厂
万隆担任厂长后,随即展开铁腕政策。
虽然肉联厂是个亏损企业,却养了一大堆不干活的关系户。万隆决心开除那些有背景而又不愿意干累活的领导人员和员工。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万隆还真放了“三把火”:
1、打破工资结构,奖金向一线工人倾斜,多劳多得。
2、打破铁饭碗,违反规章制度的直接开除。
3、打破铁交椅,能者上、平者降、庸者下。
上头要派干部,万隆有言在先,“无论哪一级干部来了都要先下车间。”结果,派来的3个干部在车间干了不到1个月,就自动走人。从此上面再也不安排关系户了。
三把火烧过,肉联厂当年就实现了10万块的盈利。
除了组织上的弊病,当时肉联厂还存在一个问题:职工偷肉。“一头猪能偷出去三分之一。”厂里保卫部都看不住。为制止这种损害工厂利益的行为,万隆每天下班就站在大门口检查,一个星期下来,连续开除了15个人,连一位重要领导的侄女也开除了。
这一系列行为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那段时间,有人给万隆打电话恐吓,有人往他家里扔砖头,甚至还有员工直接拿着杀猪刀,当面恐吓。
回忆往事,已经波澜不惊,可当时万隆行走在剃刀边缘,“说实话,我是把这个企业搞上去了,如果我没有把它搞好,我的下场比谁都惨,你想想我得罪了多少人。”
但也正是万隆的铁腕政策拯救了肉联厂,才有了现在的双汇集团。
四、冒险突围,适时开辟新市场。
未雨绸缪,开发新产品。
内部管理改革不见效益,但肉联厂还面临一个外部难题——收不到生猪。
当时,生猪价格还没有放开,企业没有定价权,农户们都把猪交给当地屠宰场。这导致很多稍有规模的企业,可能长时间没有猪源,只能停工待料。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企业很难出效益,甚至维持生存都困难。
其实办法很简单,提高收购价,让更多的农户把猪送过来。可这在当时是违反政策的事情,谁都不敢去触碰。万隆思前想后,决定冒险一把。上任第二年,他宣布搞议价猪收购,每斤猪肉的收购价格上调2分钱。
对于养猪的农民来说,2分钱就是真金白银!当天下午,500多头生猪就涌进了肉联厂,第二天又过来2000头,而且无人敢阻挡!当月肉联厂就赚了2万。到了年底,厂里出现了罕见的20万元的利润。
1986年,屠宰行业放开,卖肉的越来越多,生猪价格不断上涨,而猪肉价格却持续下跌,“再收购,就是死路一条”。
这时,万隆把眼光瞄向了前苏联。当时,戈尔巴乔夫上台,中苏关系恢复正常化,苏联虽然军事实力强,轻工业却明显落后,尤其急缺猪肉、牛肉。
当时出口就要建分割车间,就要找银行贷款。万隆特意挑选了30斤上等的排骨,于1986年圣诞节前夕给行长送过去。那天行长没在家,万隆就在他家门口蹲到夜里11点半,把那位行长搞得很不好意思,开了贷款的口子。
1987年元月,漯河肉联厂向前苏联出口了1000吨猪肉,全年达到5万吨。此后5年,通过出口苏联,万隆攒下了1600万的家底。
五、未雨绸缪,开发新产品。
1988年的五一,万隆在莫斯科转机时,无意中发现很多人在排队买火腿肠,详细一了解,发达国家肉制品占肉类总量30%—50%,而中国不足1%。于是,万隆决定把肉加工作为继出口之后的另一个重点项目。
1992年苏联解体,出口的路被堵住了,很多肉联厂陷入困境,而万隆适时推出了火腿肠项目。
这也是一步艰难的棋。一方面,项目投资高达1600万,等于押上几年来的身家;另一方面,当时河南做火腿肠非常出名的是春都,双汇并没有多少先发优势。
钱的问题怎么解决?当时公司资产已经全部抵押给了银行。可能天助自助者。这个时候,亚洲第一女富豪华懋集团的龚如心出现了。她看到肉加工项目现金流充沛,尤其得知万隆会年年给股东分红时,当场就拍了板。有了龚如心领投,意大利、日本、美国、香港、台湾等16家外商排着队就过来了,短时间就募集了1100万美元。
怎么打造差异化的品牌?万隆决定主打以火腿肠为代表的高温肉制品。他从日本、德国、瑞士、丹麦、奥地利买来世界一流的自动化设备,严把产品质量关,而且在当时独树一帜,立下铁规:经销商必须先打款,后发货,坚持不动摇。
1995年国庆,万隆推出“双汇王中王”高档产品,以土猪冷鲜肉为原料,通过中温杀菌保留猪肉本身的香味,最为关键的是90%以上都是猪肉,“咬一口就能看到大块瘦肉。”万隆不失时机请来葛优、冯巩做代言,此后双汇火腿知名度迅速攀升。最终彻底跑赢了春都,成为龙头老大。
值得一说的是,虽然引进了外资,但是万隆却始终牢牢把握住了自己的品牌。
这既有万隆的立场——1994年,双汇与香港华懋集团组建“华懋双汇实业有限公司”,华懋董事长龚如心提出要改变双汇的商标,她愿意为此付出三个亿,万隆拒绝了:“再多钱也不卖”。后来龚如心又提出扩大股权到50%以上,万隆不肯放弃控股权,两人当场争执起来。万隆放言,如果龚如心坚持增加股份,可以从双汇撤出。
他有自己的策略——1996年双汇食品城奠基,当时有六个国家16个公司参与投资,外方投资占69%,看似双汇失去了控股权。可万隆每一个合资项目都让多家外资参与,每家外资都不是大股东,在组建的七家合资公司中,六家都由双汇控股,万隆本人担任董事长。
1998年12月,双汇实业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市值20亿,中国肉类加工第一股就此诞生。
六、吃下第一个螃蟹,却遭遇滑铁卢
双汇创始人万隆的故事。
在占据火腿肠市场绝对领先位置后,万隆又看上了冷鲜肉市场。
那时候,中国每年消费猪肉超过5000万吨,消费水平多年停留在很原始的档次,存在的问题一个是很多地方喜欢消费现杀现卖的热鲜肉,营养和卫生状况堪忧;另一个是杀猪卖肉长期处于地方割据状态,每个地方都有一个或几个屠宰场,猪肉要异地销售,难于上青天,全国性的品牌少之又少。
1999年,万隆引入了中国第一条冷鲜肉生产线,大力推广冷鲜肉的品牌化经营。
为开辟这一市场,万隆采用了与国内完全不一样的模式,通过全流程冷链,包括生产、运输、销售、经营,彻底颠覆整个冷鲜肉行业。
第一是冷链生产。引进冷藏加工间,保证猪肉在储存和加工过程中的低温保鲜环境。
第二是冷链运输。包括冷藏汽车、冷藏集装箱,保证在运输过程中猪肉的品质。
第三是冷链销售。使用冷冻陈列柜和储藏库进行销售。
第四是连锁经营。2000年春节过后,万隆决定以郑州为中心,每300公里,建一个屠宰加工厂,就地生产,就地配送,就地销售。此后,他一口气在华中三省开出200多冷鲜肉连锁店。
全流程冷链,连锁经营,既解决了行业痛点,又改变了传统“走街串巷、设摊卖肉”的模式。
2003年,双汇年屠宰量5000万头猪,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亿。
2006年万隆想要从丹麦引进几百头优质猪种,好好的干一番,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就在同年的3月15日,一切都停止了。
那天,央视3·15特别节目《“健美猪”真相》,称河南孟州等地采用违禁动物用药“瘦肉精”饲养的有毒猪,流入了双汇集团下属的济源双汇公司。
这件事情直接导致双汇就成了廋肉精的代名词。那段时间,政府进驻,经销商倒戈,消费者退货,双汇的名声一落千丈,一天的损失高达5000万,直接损失超过121个亿。
21年来,发生过多少磕磕绊绊,多少次焦头烂额的问题,但是万隆从未退缩过。这一次消费者用脚投票,触动了他最敏感的神经。“错就是错,不找任何理由,”万隆决定在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消费者致歉,他公开承诺三点:
第一,将食品安全问题制度化规范化。他设置50万元作为奖金,“一但发现有作假现象,立马一撸到底”。
第二,严格把关控制源头。每个屠宰厂都配套建设一个规模为50万头养猪场,缺口就从养猪合作社购进,“不再向散户买猪”。
第三,生猪一定要严格把关,每头生猪都要质检。一下投资3个亿,严格按国家最高标准执行,保证每头生猪都检验到位,“宁可检死,也不要让人骂死”。
就这样,万隆硬是失掉的口碑一点点赢了回来,7年后的2013年,双汇营收恢复到450亿,也标志了双汇彻底走出了低谷。
七、杀猪杀出信息化,杀猪杀出高科技。
2013年9月,在国内市场初具规模后,万隆举债数十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史密斯菲尔德,整合到万洲国际的体系里,一举打通中、美两大猪肉市场。
这是迄今中国企业规模最大的赴美投资案之一,而这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万洲国际成为全球最大的猪肉食品企业,在中国、美国和欧洲的一些主要市场均排名第一。2014年万洲国际在香港上市。
更大的意义在于,在万隆一系列的国际化运作下,“一口锅汤毛,一把刀杀猪,一杆秤卖肉”的传统屠宰业升级为工业现代化。从生猪进厂,到屠宰过程,再到分割车间,万隆都对生产流程进行了标准化。他曾自豪地说:“杀猪杀出信息化,杀猪杀出高科技。”
2016年,双汇营收突破518亿。万洲国际跻身《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495位,是上榜的两家中国食品企业其中之一。
关乎双汇的未来发展万隆这样说:"资源和全球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出来,比如中国的市场大,需要进口,我们就扩大美国、欧洲的进口,比如美国的安全控制系统好,我们就把他的控制系统引进来,这样有利于我们调整结构,有利于强化我们的食品安全,有利于我们优化资源,有利于我们打造品牌。”
万隆如今已77岁的高龄,据他身边的人说,万隆没有什么业余爱好,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待在公司。
以前有人问过万隆他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万隆说:“把猪杀好”。其实,对很多人来说,知道双汇的有很多,但是知道万隆的却很少,即使是在食业家的这个圈子里,也并没有多少人与他有过多的交集,也许这也正是万隆不忘初衷,一直致力于“把猪杀好”这件他最喜欢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