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的来历
辣椒,原产地在中南美洲,产于墨西哥。它本是印第安人最重要的一种调味品,16世纪末开始传入中国,本不做为食材,直到18世纪,才渐渐进入西南地区居民的厨房,算是传入最晚,使用却最普遍,也最受欢迎的调料。
《笑林广记》有这么个笑话:某人因家中贫穷,光有饭而无菜,只好置一木制咸鱼,进餐时看着咸鱼吃饭。一天,小儿子告状,哥哥多看了咸鱼一眼。此人甚为生气,怒道:咸死他。这个故事应当发生在辣椒成为食材之前,否则备一碗辣椒油,可以解决许多问题。
16世纪以后,欧洲商人跟着阿拉伯人的脚步到了世界各地,将各地的物种到处搬移,人类历史进入“物种交换”时期。现在国人常吃的马铃薯、花生、玉米、蕃茄等,就在这个时候进入中国。但是光有主食不够,也得有下饭的菜,辣椒便派上了用场。
辣椒起初不叫辣椒,它并不是灌木的椒科,应当与蕃茄、青椒一样,属茄科作物,本应称为辣茄才是。可是国人觉得辣椒和茄子没法联系到一起,叫成辣茄,恐不称头。唯一可以联想的,只有花椒一项,认为这种新植物本质属辛辣一路,与椒相似,因而称为辣椒。
辣椒绿叶红果,鲜艳可人,传入之初是作为观赏花卉栽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辣椒的用途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康熙十年(1671年)浙江《山阴县志》:“辣茄,红色,状如菱,可以代椒。”(替代南方所产的胡椒)。至乾隆年间,辣椒作为一种蔬菜,开始进入中国人的食谱。嘉庆以后,在黔、湘、川、赣几省已开始“种以为蔬”,进餐时“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
西安有“辣子一道菜”的说法,所有馆子都备有油泼辣子,可是本地人并不买现成,都喜欢自制。市面上有许多贩卖干辣椒的店家,将电动磨子一转,干辣椒立马磨成不同粗细的辣椒面。配上八角、花椒、桂皮、胡椒、茴香、肉寇、丁香等香料,拿油一过,就成了自制的油泼辣子。平时吃面下饭都可,一碗光面,淋上两匙油泼辣子,就是一餐。“辣子一道菜”并非浪得虚名。
不只是陕西,西南省份许多人都能吃辣。四川同胞三伏天吃麻辣烫,算是好样的,而湖南、湖北也不遑多让,有“辣不怕、不怕辣和怕不辣”的说法。这些地方吃辣椒都是天经地义的,可是东南省份的饮食就少了辣味。究其原因,应当是鱼米之乡,食物供应较为充裕,并无以辣、油等物下饭的必要。江浙、闽南地区的食物向来不使用辣椒,真要提味,顶多是葱姜两味。千字文中的“果珍李萘、菜重芥姜”,正是江南实情。
黄灯笼椒的简介:
黄灯笼椒又名黄帝椒、黄辣椒,为海南岛的珍稀特有品种,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东南、西南沿海地区。海南自然优异的气候和独特的地理条件、天然无污染的生态,孕育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灯笼椒。黄灯笼椒播种至开花约110天,至大量收获约145天。生长势强,株高2000px~3250px,开展度1750px~2250px,分枝能力极强,株高茂盛。叶浅绿色至深绿色,叶表无毛。花梗和花萼间存在收缩,每节花梗数为3至多朵,最多的可达20朵以上,花朵比普通的小,花白色、花药色为黄色或浅蓝色,花梗较长,花萼紧靠绕。未成熟果绿色或绿白色,成熟果实黄色或金黄色,果长100px~150px,果宽87.5px~5.0~cm,果姿向下,每果位座1~3果,个别果位可座5~6果,果实在植株上为持久型,果面条沟多,果皮较硬,果梗长。
黄灯笼椒的营养价值:
黄灯笼椒果实色呈金黄,状如灯笼,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钙、铁及多种矿物质,其中维生素C高居各种蔬菜之上,被称为“维C仓库”,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特别是含有丰富的辣椒素,包括辣椒碱、二氢辣椒碱、去甲二氢辣椒碱、高辣椒碱、高二氢辣椒碱,辣度特高,可达17万个辣度单位,比常见的小朝天椒还要高7万个辣度单位。同时还含其它芳香类物质,气味芳香,能增加人的食欲,食后回味无穷,是加工辣椒酱和提取辣椒素最好的原料之一,具有“天下第一辣”的美称。
食用黄灯笼椒可帮助消化、治疗感冒,增进食欲,还有壮胃健脾、助于减肥、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黄灯笼椒由于具有较独特的营养与保健价值,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加工成调味品畅销全国。
黄灯笼椒的传说:
相传,唐朝宰相李德裕官贬崖州(今三亚)司户,由唐都经潮洲,辗转海南,长途跋涉,历经磨难。一家人在途经海南南部叫“鬼门关”的原始森林时,因瘴疠(疟疾),全家人生命危在旦夕。有一户好心的黎族人家前来搭救他们,用了一种由野生黄辣椒、姜、蒜炮制的单方。
不久,全家人痊愈了。在远隔万里的天涯海角,遇上了好心人救了一家老少的性命,李丞相感激不尽,含泪与黎民人家告别。在崖州定居下来,李丞相就将黄辣椒种在自家的前庭后院,并进行了品种改良。改良后的果实个大、肉厚、色泽金黄。为了感恩黎民,思念故乡,期望有一天能重返中原,再回到皇帝身边辅佐国政,李丞相把这种救命的黄辣椒命名为黄帝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