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创造「康师傅」传奇的魏应州,从大陆打回台湾的江山,还真是靠「嘴巴」打出来的。别看这小小一碗的泡面,魏应州可是得每天至少吃两到三包泡面才换来今天的成绩。跟着他一起打江山的朋友帮他算了算,魏应州为了建构两岸泡面王国的美梦,这辈子,吃过的泡面恐怕不下一万碗!
至于「康师傅」这名称,则和人名无关,纯粹是组合「健康」和「行家」两个概念命名而来的。目前康师傅的知名度远远超越创造这个品牌的魏应州。
魏应州发迹于彰化永靖的台湾顶新油脂公司,他是顶新魏家的老大,三年前带着在大陆赚到的钱入主传出财务危机的味全集团,员工私下都以「大董」称呼他。
一九八八年,魏应州和弟弟魏应行到大陆考察之后,决定在天津设厂投资的行动。经过三年的规划和布建,大陆版的康师傅方便面终于诞生。最初问世时,往往被塞在店头里最不显眼的橱柜角落,后来竟能成长到人手一碗,一年卖出六十五亿碗的风光规模。十多年来,魏应州靠他独特的经营理念闯下这片江山。
说起魏应州的经营理念,很简单,就是从消费者的需求找策略。此外,他还精耕和深耕通路,布建了五十五万个零售点的销售网,让全大陆每个省份都买得到康师傅,就连穷乡僻壤、山高水远的小杂货店也都铺货。台商思乡的心靠它抚慰、台湾观光客在荒郊野外也能买到它。
价格更是康师傅成功的关键;每碗价格从人民币一块八到四块五,不只是市井小民吃得起,连贵为中南海高层领导,也三不五时拿康师傅当时髦点心吃。
而为了让方便面真的很方便,他最重视的就是消费者反映的意见。一知道消费者认为「向店员开口要筷子,很不方便」的想法,就马上研究改进,于是,大陆版的面碗里独创性地出现了一根叉子,真正达到「只要有开水,那里都能吃」的方便性。
在面的品质要求上,魏应州更是以身作则。他的得力左右手滕鸿年说,魏应州每天上午十点和下午三点都会和生产和品管部门干部试吃泡面,亲自抽验产品有没有走味。一有新产品问世,他也是带队亲自试吃,直到确认味道口感都对了,才正式上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吃两次泡面,每次吃二到三包不等,扣除出差不在总部的时间,魏应州一年吃过的泡面数绝对超过一千碗,十年下来吃过一万碗绝对不夸张!
抓得到大陆人的胃后,康师傅这次回台销售被解读为「衣锦还乡」,大家都在想,魏应州是不是也能讨得台湾人的欢心?对此,魏应州给自己立下的目标─「至少攻下台湾二成的泡面市场」。
一般人认为,康师傅要达成这个目标,不是从占有台湾泡面市场五成的统一面去挖,就是排挤金车、味丹而来。但魏应州的想法是,透过新品加入竞争的模式来预测,消费者的选择增加了,泡面生态改变了,不再是一家独大,泡面市场活络之后,应该能扩大市场大饼,而不是谁抢谁的局面。
不过魏应州也深知光是面的味道抓对了还不够,打开行销通路亦是当务之急。他深知统一泡面在大陆打不过他,不可能让对手回台湾吃统一建构的地盘,他的策略是,从其它通路着手,尽可能在消费者购物的地点都看得到康师傅的踪影。如果康师傅能争取到台湾消费者认同,魏应州的下一步,康师傅茶饮料也在伺机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