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丹是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学生,纤弱而有些腼腆,但在谈起公益时,这名大三女孩的语言却执着而有力,她说:“我坚信,公益其实很简单。”近日,在“创响新生代”2012大学创新挑战赛全国总决赛中,由她和其他五位大学生组成的“小题大作”团队荣获一等奖,夺得十万元青年公益项目实施奖金和年度“公益达人”称号。
“这是中国第一个趣味性公益问答网站,是一个创新的微公益平台,展现了人人可公益的理念。”赛事评委、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盛赞“小题大作”公益网站开创了一种既简单易行又富有成效的创新公益模式。
公益真的“很简单”吗?到底怎么样才算公益项目创新?公益项目创新的标准是什么?是开辟新的公益领域还是运作高科技技术?它又是通过哪些手段和方式来进行呢?“创响新生代”大学创新挑战赛的评委给出了问题的答案。
公益项目创新两个标准
公益事业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到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于是,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力量参与到其中,有商业的力量,有以大学生为代表的新生力量等。这就不可避免地为公益事业发展带来一些新思路,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
公益项目如何创新?其实,这不仅是参与这个比赛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时下很多公益机构面临的问题。因为我们发现,目前公益行业内好的公益项目其实并不多,如果要说,也就那么几个。此次脱颖而出的“小题大作”网站无疑就是其中的一个。
张志丹告诉记者,“小题大作”网站的创意灵感来源于联合国(微博)世界粮食计划署(WFP)旗下的一款公益性质的网页游戏FreeRice.就是通过简单、有趣、透明的方式让尽可能多的人能够参与公益、贡献爱心、收获知识,网友每答对一定数量的趣味百科问题,就能使公益项目得到相应数额的物资捐助。
“项目创造了一个三方共赢的创新公益机制,通过互联网搭建一个公益平台,将公众、企业、受助项目汇集到一起,企业做公益的同时推广品牌,网友可以通过很简单的方式参与公益,而受助者则可获得更多的帮扶。项目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徐永光说。
“可行性是公益项目创新的重要特征。”作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研究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中心总干事,姚晓迅已连续两年担任“创响新生代”2012康师傅-早稻田大学创新挑战赛的评委了。他认为捐款人捐款的目的不在于社会问题本身,而看重的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具可操作性的。”
“同时,公益项目创新还要有可持续性。”姚晓迅表示,一个创新的公益项目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持续的社会影响力,而不能单纯地以筹款的多少,手段是否高科技为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华俊也认为,可持续性是公益项目创新很重要的特点。他给“小题大作”项目的评语就是:“项目拓展了更多的爱心企业和公益机构,引入了社会资金和增加了有益于公众了解知识的题库,具有可持续性。”
创新与“新媒体”关系不大
2011年10月网站上线至今,“小题大作微公益”设计了8个公益项目,已吸引了84818人参与答题,网友们共同答对了1046716题,累计促成了25443件物品的捐赠。
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不能不说,“小题大作”公益项目的成功得益于网络这一新媒体。公益项目的创新,离不开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创新,也因此成为此次创新挑战赛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对此,徐永光表示,新媒体是一种非常好的催化剂,有利传播,也方便公众参与,解决了公众捐款难的问题。“希望工程曾发了一百万张明信片方便公众捐款,但现在捐款不用出门就能实现。”
“说到底,创新就是指项目自己想来的,不是抄别人的。所以说,公益项目不一定和新媒体相联系,但新媒体确实为公益项目创新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徐永光说。
“微博、播客(视频分享)、博客、SNS等‘新媒体’确实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更多的受众以及更多的服务方式。但这并不等于说公益创新就一定是高科技的。”姚晓迅认为如果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新媒体”上,反而是一种限制。“毕竟,公益项目一定是要落在实处的,变成一种行动。”
着名公益人士王文华则表示,简单地探讨“公益项目创新是否借助新媒体”没有多大意义,“重要的是,公益项目应该怎样借助于新媒体,让更多的力量来关注公益事业,推动公益事业发展。”他认为公益项目的设计应该考虑怎样整合每个机构的资源优势的平台,来推动整个社会做公益,对慈善事业的关注。
“创新是相对传统而言的。但不管怎样,公益慈善其实没那么复杂,就是一种日常生活。”姚晓迅表示,捐款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所以要听从内心的召唤,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从此次参赛的一些项目来看,可以说是‘寓善于乐,用快乐的方式从事公益。这样会有更多的人来做公益,更生活化,更快乐一些。比如说’妙趣横声‘项目组就是通过玩的方式,来消除外来务工子女的语言障碍,帮助他们提高普通话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王文华也认为一个创新的公益项目应该是生活化的,是能让更多的人乐于接受的。
台湾和大陆选手表现各异
作为以公益为主轴的系列年度赛事,今年是“创响新生代”康师傅-早稻田大学创新挑战赛举办的第三年。大赛以年轻人为主体,通过对他们公益项目的评比、优化和引导,持续为青年人提供实践公益、留学世界名校的机会。
截至目前,已经有16位来自康师傅创新挑战赛的优秀选手在早稻田大学就读。“创新型人才是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前进的驱动力。我们赏识青年人的才能,并且愿意为那些心怀梦想的人搭建平台,这是康师傅的人才观,也是创新挑战赛的立足点。” 康师傅执行长室幕僚长柯元达表示。
在评审过程中,徐永光发现:“一是今年大部分参赛选手都曾经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当代年轻人参与公益、乐于奉献的热情很高;二是不少参赛项目,尤其是此次晋级决赛的十强都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能够结合实际需求,突出特色,由点及面地逐步复制和推广,很好地诠释了’小公益、大行动‘的活动主题。”
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公关部协理陈功儒也表示,企业就是想通过“创新挑战赛”的形式,激发年轻人创意,创作出富有活力创新的公益项目。
本届大赛评委、“多背一公斤”的创始人安猪表示:“与大陆选手相比,台湾选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敢于做’小事‘.无论是倡导净滩活动的林艺,鼓励听障人士骑车环岛冒险的简梦轩,或是针对夜市外带食品提议少用一个塑料(10620,5.00,0.05%)袋的杨慧姿,他们所关注的其实就是身边的日常小事,因此,在项目阐述的过程中,他们的计划也显得更为务实与聚焦,这也是年轻人做公益时需要注意的一点。”
“台湾学生的项目很具体,可操作,没有包打天下的意思。”徐永光认为,此次大赛台湾有三个项目入围前十强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相反,他觉得大陆年轻人的很多公益项目则不尽如人意,“急功近利,老是想’包打天下‘,青年人当然要有伟大的理想,但伟大的理想一定要从小处入手。”徐永光说。
王文华则认为两者的“方向不同”.他认为台湾选手设计的项目比较活泼,比如英语教学、骑自行车或是亲近海滩等方式;而大陆选手的项目设计则比较沉重,比如来自重庆大学赛扶团队孔凡林的“涪陵农业合作社项目”就关怀到整个马武镇农民面临的困境。“两者是生活与深刻的对比。”
“而且,台湾选手关注的是怎样让一个人快乐起来,而我们关注的则是让被资助的人们如何吃饱、穿暖,生活得更好。看的方式和切入点不同,所以使公益项目设计上存在差异。”张志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