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为切实加强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不断提升农村餐饮食品安全水平提出政策引导。
近年来,随着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防腐剂超标、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事故的频发,食品安全屡次挑战着人们脆弱的神经。而当城市人在食品安全事故中逐渐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且敢于对充斥于食品安全中的各种隐患说“不”的同时,广袤的农村地区则因观念制约、监管缺位等原因,食品安全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本次《意见》指出,我国农村餐饮业多、小、散、低现象严重,从业人员依法诚信经营意识淡薄,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薄弱,监管手段落后,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农村餐饮食品安全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
农村食品安全事故之所以时有发生,除《意见》指出的从业人员诚信经营意识淡薄、安全监管薄弱等原因外,还与农村消费者的食品卫生质量意识淡薄关系密切。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较城市仍处于落后阶段,消费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求便宜仍然是农村居民在选择商品时首先考虑的。买东西看价格已经成为农村消费者的一种普遍消费习惯。
由于农村地区消费能力薄弱,一些大型、正规超市企业因利润微薄而不愿进驻农村地区。这也造成农村流通领域经销食品的经营主体主要集中在集贸市场、个体副食品商店、小食品批发部等业态形式。这些经营主体上架销售的商品也极为低档,且有大量假劣食品充斥其中。
实际上,食品安全问题的本质是一种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即因制度安排存在不合理之处导致市场配置资源出现扭曲现象,而非任何一个市场参与方的事前选择。不可否认的是,农村消费者现存观念的相对落后衍生出了农村消费的畸形需求,继而形成了农村低级的市场业态并为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温床。而农村消费者也成为了假冒伪劣食品的主要受害者。
要想彻底转变这一局面,还真正的食品安全于农村,首先应该设法转变农村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提升农村消费者的食品卫生质量意识。对此,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早在2009年发布《关于严厉打击假劣食品进一步提高农村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的通知》时便明确要求,要加强农村地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加大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力度,倡导安全健康消费理念。
本次《意见》为进一步落实上述《通知》,也提出了11条政策指导意见,包括深入开展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培训、建立健全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强化农村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加强农村集体聚餐活动指导、加强农村小餐饮和“农家乐”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严厉打击农村餐饮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等。在强调安全宣传的同时,更凸显监管在维护农村食品安全中的重要性。
然而,有效的监管措施还需要置于完善的制度环境中才能切实发挥效用。近日,一条“内地供港食品安全率达99.999%”的消息引来普遍关注。该消息一方面向我们证实了内地企业完全可以生产出质量一流、“零风险”的安全食品;另一方面也表明,不同制度环境会催生不同的市场行为。
据记者了解,内地供港食品之所以有着“零风险”的安全保障,公认的原因就在于香港有着十分严格的监管措施。这也正是内地城市及农村食品安全最大的问题所在,即监管缺位下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因此,要想食品安全有保障,就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对不安全食品说“不”的市场环境的同时,严格监管并对违规违法者予以严惩,让企业清楚认识到,一旦产品安全出现问题,就要为之承担极其严重的后果。
当前,城市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走上了一条“强化监管确保食品安全环境”的道路,而农村食品安全要想对接城市,达到食品安全的城乡一体化,还需要观念转变和完善监管的共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