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节庆将近,食品销售开始升温,进口食品也水涨船高,很多市民在懵懂的情况下认为全英文才是“正宗进口”,但是规定必须要有中文标签才能入境,那么这些全英文进口食品哪来的呢?进口食品未必都是香饽饽,挑选也要认清看细。
“进口食品”像其他一些冠以“进口”名义的商品一样,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似乎进口的东西便,质量安全有保障。一些消费者更是误以为食品不贴中文标签,是“原装”,一些店主也误导顾客,称“没有中文标签的,是国外原装进口的;有中文标签的,是国内分装的。”
其实真正的进口食品从生产到包装都在国外进行,如果要出口到中国,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进入市场的,中文标签是必备。而没有贴中文标签的“进口食品”,往往并没有走正规的进出口贸易流程,有些是通过“蚂蚁搬家”式人肉背回国,有些是通过代购,有些则是在报关时“加塞”,如某些货车存在夹层,“夹带私货”,避开监管。这些没有中文标签的“进口食品”,本身是问题食品,很多存在不合格的情况。
一些国内消费者相信进口,不管是食品,奶粉,还是生活用品,家电、汽车等等,都是唯进口是从,但进口的东西真的都是那么好吗?恐怕未必。日前质检总局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来自110多个或地区的进口食品中,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1.39万批次,7.71万吨、1.73亿美元,几乎涉及所有食品种类,不合格原因包括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不合格、标签不合格等。中文标签“缺席”,甚至有过期进口食品仍在销售等等现象,仍然阻止不了国人对进口食品的“迷信”。
不能说国人崇洋媚外,要看到国内的食品安全,还远远没达到令人放心的程度,进口食品虽然存在诸多问题,相对国产食品存在的更显严重、更加层出不穷的食安问题,消费者用脚投票,相信进口食品,或许也是一种“最不坏的选择”。
但消费者应该变得理性消费,不能戴上有色眼镜购物,不能给商品贴上“标签”,“进口食品”的美丽包装可能也只是一个美丽谎言,“进口食品”也可能是问题食品。
要对这些进口的问题食品说不,一方面需要消费者睁大眼睛,理性消费;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实现源头治理,如从海关到食药监局等部门,严格把关,不放这些国外的问题食品上架销售,坑害消费者。另外,要能重树国内食品良好形象,需要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当国内生产的食品质量提升,消费者自然也不会盲目“迷信”进口食品,才不会再发生问题食品远涉重洋来中国坑害消费者却还大受国人追捧的怪现状。需要从消费者、监管者到商家等多方合力来剥掉问题食品身上的“进口食品”伪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