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有着稳定工作的公务员,却辞掉“铁饭碗”下海经商;原本不起眼的小瓜子,在他手里不到13年就做到年销售近30亿元。合肥华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先保从小就涌动“不安分”的心,正是这份“不安分”,让他总是勇于创新改变,让他在叱咤商海时总能义无反顾做出正确抉择,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瓜子帝国”.
今年58岁的陈先保是合肥人,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安徽糖烟酒公司,老老实实当起国营干部。因为工作积极、认真负责,能力也强,他一路高升,很快就从普通员工、小组长,一路升到科长。一晃眼,13年就过去了,陈先保工资越来越高、工作量越来越少,每天看看文件、转转厂子,再喝几杯茶就下班了。这样的生活多舒适啊!但陈先保却受不了,他骨子里面不安分的基因,让他觉得每天不断重复的生活,越来越没意思。
当时流行“下海”,陈先保的不少同事都辞职了,陈先保也越发心动。终于,1995年,已经36岁的陈先保放弃科长一职,选择辞职下海。那一年他已经36岁。陈先保说:“在政府机关工作的时候,比较了解国企、外企和民营企业三种经济力量,发现民营企业是最有民族性、也是效率最高的经济体。因此,决心下海创办一个工厂。”
“棒棒冰”掘得第一桶金
辞职后,该做什么呢?陈先保思来想去,一直没头绪。直到有一天他接孩子放学,看到学校小卖部卖的冰棍非常火爆,小孩子一出校门就围在冰箱周围,陈先保眼睛一亮,一拍大腿:就做冰棍!陈先保的算盘打得很精,冰棍门槛低、费用不高,比较容易做起来,所以他耗尽积蓄,租了一间不到100平米的小房子,做起了冰棍。
当时,国内冷饮企业集中在冰棍、雪糕等冷饮市场的竞争。陈先保冥思苦想了很久,终于从热播的李小龙电影里得到启发,把冰棍做成双节棍形状!陈先保把它取名做“棒棒冰”,虽然造型独特,但好不好卖,他自己心里也没底。一开始,他拿出100箱冰棍到各家小卖部,承诺:“如果卖不出,钱全部退还!”陈先保很幸运,100箱冰棍,一天之内就纷纷卖光,很多老板听说这件事,纷纷来找他要货。那一年,陈先保卖了100万根“棒棒冰”,还把业务拓展到好几个城市,陈先保就这样挖到第一桶金。
面对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局面,陈先保抓住时机,扩大生产规模。但是,“棒棒冰”毕竟是一种产品差异化很小的产品,巨大的市场吸引了很多食品企业的加入,很快南方市场就饱和起来。此时,陈先保大胆提出进军东北的设想。当时,企业管理层都感到很震惊,首先对东北市场不熟悉,加上东北特殊的气候和冷饮食品的特殊性。如果盲目进军东北,有可能使华泰战线拉得太长,很容易出问题。
陈先保对进军东北市场很自信,在一片反对声中坚持自己的决定。果然,“棒棒冰”在东北市场卖得异常好。通过在东北市场的扩张,靠着棒棒冰,陈先保两年内就在大赚数千万元。
“洽洽”瓜子横空出世
等到1998年,“棒棒冰”市场饱和。如何寻找一个突破口?一直是陈先保考虑的问题。同时,对于一个民营企业来说,仅仅停留在一两个产品上的小作坊式的生产是很难最终在市场上做大、做强的,要想赢得发展,就必需开发新的产品和市场。最终,他认为发展瓜子很有前途,并将炒货市场作为企业发展的新方向。
一斤只能赚一毛几分的瓜子,能赚钱吗?这个问题陈先保不是没想过,但他觉得,即便利润薄,但只要做大一个品牌,进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薄利多销,一样能赚大钱!于是,1999年,陈先保创立了“洽洽”瓜子。
有过糖业烟酒公司十几年工作经验的他深知安徽的炒货历来兴旺,许多百年老店和炒货界的名人都出自这里。况且,陈先保从来不做没把握的事情,投身炒瓜子前,他做了详细的市场调查。他发现炒瓜子吃起来有两个麻烦的地方,一是嗑多了手脏,二是吃多了上火。这样的“麻烦”正好给他制造了机会。创新作为一种智慧并不是拍脑门,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潜心研究。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先保嗑到一种“入味”的瓜子,好奇后推断,其大概是先浸泡去粗皮,同时通过浸泡将咸味“喂”进去,然后再炒的工艺。经过可行性分析后,实践落实。所以,先煮后炒不一定“洽洽”之前就不存在,只是陈先保更胜一筹,并能恰到好处地创新运用。而他的事例再次证明:创新也并不是去做没人做过的事情,而是在别人做过的事情上再次提升。
陈先保将研制的煮瓜子大肆推广,在包装袋上打出“百煮入味香”的标语,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这样的瓜子应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才对。一次,陈先保经过一个广场,偶然看见人家在跳恰恰舞,灵光一闪,当即定下了“洽洽”这个名字,与嗑瓜子的声音接近,三点水也符合“煮”的定位。
小瓜子炒出大品牌
很多人质疑,在互联网科技兴起的那些年,陈先保为何选择这样一个冷门又小众的行业?陈先保认为处在风口上的行业,人人都在追逐,反而没什么大机会,不如另辟蹊径。
在陈先保入炒瓜子的门之前,全国靠炒货做出规模的企业不在少数,加上不计其数的小作坊,想要在这个利润低薄的行业杀出一条血路是难上加难。为打响品牌,陈先保不惜重金投入。第一步从包装着手。路边的街摊小贩一般就是用报纸或者塑料袋随便打包,一些有品牌的炒货包装也过于廉价。“洽洽”设计出了一款让人耳目一新的包装袋,竖立式的大信封,中国红的牛皮纸,结实又环保,据悉“洽洽”十几种包装袋的外观设计都是出自陈先保。
接着,陈先保砸下百万元广告费。“洽洽”瓜子推出的第一年赚了300万元,陈先保不顾公司高层的反对,坚持投入400万元在央视打了一个天价广告,众人一再劝阻,陈先保却宁可借钱也要打这个广告。广告效果出乎意料得好,“洽洽”在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瓜子品牌。通过这几招功夫,陈先保的“洽洽”在短短的4个月里,盈利了300万元,而且,2000年的销售额高达1亿多元,2001年的销售额高达4亿多元。
“洽洽”火了,但陈先保始终觉得哪里还差点火候,“洽洽”虽是食品加工企业,却很容易受到气候影响,如果葵花籽产量和质量不稳定,那还是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命运。
想到这,陈先保一拍大腿,明白了,为不再受制于天,他决定干脆扼住种植源头---向全产业链发展。公司上下知道后全都不理解:“洽洽”本来只是搞搞加工,利润微薄,现在去做全产业链,不怕把企业搞散架吗?可陈先保不光不搭理,还成立了种子公司,专门试验、杂交,选取优良的瓜子品种。
普通的葵花种子,亩产只有150斤左右,但“洽洽”自主研发种子亩产竟然高达450斤左右,同时具有高产、耐寒、反季节种植等特点。
源头上解决了,那种植就很好解决了,陈先保不仅为农民提供良种,还派技术员下乡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和规范储藏,这直接帮农民提高了产量,增加了收入,同时也让“洽洽”确保了原料优质,让整个产业链都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陈先保把企业不该干的糙活、累活全干完了,“洽洽”对质量的把控也延伸到了田间地头,几年后,同行们才意识到“得优质原料者得天下”的道理,而陈先保却早已完成了一体化布局,直接甩了同行几条街。
一路走来,“洽洽”的销量一直都在稳稳上升,直到2011年,洽洽的上市,被誉为“炒货首股”.当时的陈先保,身价突破30亿元,成为安徽首富。
靠着1粒小小的瓜子,做到年销售10亿元,陈先保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