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企业实践要求和学生主体创新动力两方面入手,探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受到教育界和企业的普遍关注。长期以来,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上,存在注重知识灌输,忽视能力培育、注重理论概念,忽视实践创新的现象,不仅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社会企业的总体需求脱节,而且对学生自身的需求和实践潜能的培育较为漠视。
究竟什么样的人力资源专业学生是各类企业所需要的创新应用型管理人才?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来培育和提升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解决实践教学越来越重要,而专业实习实践越来越流于形式的悖论?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及主动创新?如何培养一支熟悉企业经营、精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师资队伍?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既缺乏理论上的回答、梳理和指导,又缺少具有科学性、适用性和操作性的教学实践模式。
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教育的历程看,一个科学系统、规范有效、并符合专业学生成长规律、又能深入指导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理论体系还远未构建完成,这就需要各高校从教学一线不断摸索、总结、探求符合院校具体情势、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又具有一定的推广性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企业导师制,助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长期以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实践为辅。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将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传授给了学生。但同时,由于理论知识的概念化和抽象化,加之学生对企业生产实践缺乏了解,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论没有切身的体会和深入的认识,从而产生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理解上的偏差,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不强的状态。
为了改变这一现实,在专业教学实践中可引入企业导师制。所谓企业导师制,即指为每一个学生安排和指定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作为四年的学习实践导师。通过企业导师的引导、答疑、现场教学和分析,加深专业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体会和认知,让人力资源管理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专业知识并运用到实践工作中的需要,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企业导师的来源既可以由学校联系各大企业、实习基地的相关人员,也可以是学校历届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从企业导师制的实践中,我们认为学校历届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更愿意担当母校专业学生的企业导师。这既是母校赋予他们的荣誉,也是他们社会责任的体现。
二、双能型教师队伍,保障学生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即经理论学习获得相应文凭后,回到学校教书,而相应地缺乏企业实践的锻炼。一方面,这些教师经过多年的理论知识学习,专业基础扎实、理论体系完备;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导致课堂上的讲授变成了从知识到知识、从理论到理论,而缺乏教师个体切身的实践体会,更谈不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
基于这种现状,高校应加大力度提升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以教师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带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可尝试鼓励教师向双能型教师方向发展,努力构建双能型教师团体。
所谓双能型教师,即指既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高校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及考核的力度,如通过政策措施,鼓励高校教师利用寒暑假下到企业进行实践,或批准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去企业相关岗位顶岗实践,或鼓励教师与企业进行深度地横向项目合作,以加强教师的理论运用水平等。通过各种方式,提升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创新能力,只有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才有保障。
三、举办人力资源管理模拟活动,激发学生提升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动力
目前高校的培养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重理论而轻实践,导致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提升实践能力的动力不高。有鉴于此,高校应丰富教学模式,举办各类人力资源管理模拟活动,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实践的学习动力。如可尝试开展招聘模拟大赛、企业薪酬设计案例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沙盘、职业发展规划大赛等,既丰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又能将专业知识生活化和常识化,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呈琮,杨忠敏。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建设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
[2]崔颖。建立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对策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宋翎。高职文科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探索,2012,2
[4]郑芳,杨栋。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方式研究的进展[J].经营与管理,2013,12
[5]余红梅。高职教育中技能式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