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云鹤”早已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几乎是在悄然之间,河南云鹤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鹤食品”)已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型国有粮食企业是如何华丽转身,一跃成为业内最具发展潜力并在国际国内颇具影响力的食品企业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采访了云鹤食品董事长牛镇平。
与德国康为迪公司牵手,投巨资在延津建厂……2006年下半年以来,云鹤食品在中国速冻产业界渐显峥嵘,这与牛镇平高瞻远瞩的决策管理能力是分不开的。他了解到外商对河南食品业的兴趣,他也深谙延津地区的地理优势,并结合行业和企业的形势做出有利于云鹤“一飞冲天”的战略决策。
“我们已经和德国康为迪公司达成意向,也和美国采购商签订协议,将来的产品要进入美国和欧盟市场。”董事长牛镇平对公司的未来踌躇满志。这样的话,正好和云鹤食品在延津建设高标准厂房的规划相互对应。“原计划投资1.5亿元,但为了达到高标准的生产质量要求,我们的投资又比原来增加了许多。其中,仅一个标准车间,就增加预算400多万元。”牛镇平说,“这个车间是按照欧盟标准,在省商检局的监督下建造的,目前在国内属于最大最好的。”
按照规划,云鹤食品延津基地占地270亩,日产1000吨速冻食品,建成达产后,该公司产能将会比目前增加2到3倍。资料显示,目前,云鹤食品在郑州拥有10万余平方米的现代化食品工业园,年生产能力2~3万吨,现有员工3000多人,主要产品涵盖水饺、汤圆、粽子、面点、点心、汤面等六大系列。有关方面评估,如果云鹤食品在延津的产能释放出来,那么,该公司的整体实力将会跻身中国速冻食品产业“第一梯队”.
从延津“出发”,云鹤食品其实早已飞得更远,其“鸿鹄之志”目前显露无遗。借助“洋翅”,扩张规模,三年内实现上市……一切都在牛镇平的运筹帷幄之中。他曾经说过“不想活在别人的阴影中,要做就做最棒的。”他不仅自己胸怀伟志,而且像教练一样,激励自己的员工一起朝着目标出发。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云鹤人凝成一股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并以跳跃式的发展成就了业内被人津津乐道的“云鹤现象”.
说起董事长牛镇平,云鹤食品的员工都不约而同说起他的善良、大度、包容和乐于助人。很多企业的老员工都是因为牛董的人格魅力而愿意长期留在企业。他对待员工就是如家人般的体贴与周到:从早上微笑的对每个员工打招呼到周末的聚餐,几乎无微不至;对于家庭有困难的员工,牛镇平总是想办法帮他们解决;赶上逢年过节,牛镇平就会给每个员工以及家属送上别出心裁的小礼物和充满温馨的祝福卡片;听到员工家属生病,他甚至会帮助打听药房,或者前去探望;他相信每个员工都是好的,即使他们有错误,也应该耐心引导和说服……
得人心者得天下,正是这样发自内心的亲情关怀,像一盆恰到好处的凉水,浇灭了有些核心员工想要跳槽的欲望之火。大家都看到,牛董是视公司员工为家人的,在以后的发展中这里会给大家提供的不仅是一份有钱可以赚的工作,更是一个有人情味的工作环境。在云鹤食品有限公司,牛董用他对待员工的热心、称心和知心换回了职工对待企业的贴心。
即使公司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他依然强调:亲情大于制度。而员工在家庭式管理中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企业制度在亲情管理中已然成风,企业文化更是在亲情管理中悄然形成。
作为企业家,不树立更高的志向,就没有更强的精神动力。牛镇平董事长自小具有悲天悯人的社会责任感,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他不仅对自己的员工给予亲人般的关怀,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更是屡屡伸出援手。带头开展对“失学、特困生专项捐款”活动,帮困困学子圆上学的梦想,帮助特困学生买返乡的车票,组织“爱心永恒”助残活动,帮助残疾人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多次组织公司为四川大地震灾区人民捐款、捐物……云鹤的员工在给记者列举这些事例的时候,充满着身为云鹤人的骄傲和对牛总由衷的敬佩。
世界管理大会曾提出:“建立学习型企业是未来世界管理变革的十大趋势之一”并认为“学习型企业是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不少企业提出要使企业 “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牛镇平董事长更是深刻理解了 “不学习,就死亡”这句警言的内涵,带领云鹤食品在不断的学习中创新求变。他多次请资深的培训讲师来给企业员工做演讲,例如举办管理素质与高效行为建设训练营,聆听首席训练导师赵菊春教授主讲的《管理素质与高效行为建设》精彩讲座,让所有员工享受到一场极具实效、前瞻、多维的战略智慧盛宴;他还亲自到清华大学参加“性格化领导”的培训,回来后与员工共享,并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另外还邀请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实效营销理论创始人姚厚亮去公司传授商家经营之道……
云鹤食品深知,只有变革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活力,才能给未来发展创造更多机会。牛镇平也自信满怀地对记者说:“历史是由那些充分利用机会不断进行变革创新的人们所写。我会将变革创新的激情传递到每一位员工,用我们的热血、青春和汗水成就我们的事业,实现我们的目标--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速冻食品生产企业。”